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迎來十年最 大調整!工信部釋放這些關鍵信號
2025-08-13 來自: 西安華企動力科技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:48
工信部7月28日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座談會上,“強筋壯骨”與“價值創造”成為核心關鍵詞。會議明確提出下半年將健全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,修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。這標志著科技企業資質管理正式從“數量時代”邁向“質量時代”。
修改內容猜測
雖然現在還看不到內容,但是后續出臺的制度文件可能將圍繞以下方面進行:
?領域調整主導部門變更
《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》改由工信部、科技部、財政部、稅務總局四部門聯合制定(已經明確)。
?新增未來產業領域
增加新領域:新增量子信息、生物制造等6大新興產業領域,同步移除12項低效技術,建立“紅黃牌”技術淘汰機制。
?知識產權審查強化
知識產權要求:側重高價值知識產權的權重,對實用新型、軟著的審查標準可能趨嚴,強化與核心技術和產品關聯度。
嚴控突擊申請:預估申報期外授權的專利評分歸零,重 點核查購買/轉讓知識產權的真實性與有效性。
加強非正常申請監管:對不以創新為目的的專利等行為納入信用懲戒范圍。
?研發活動監管趨嚴
研發-財務數據關聯審核:進一步細化不同規模、行業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要求,提高特定行業的基準線,強調研發投入的持續性與有效性。
項目真實性核查:要求企業提供研發活動與財務報表的匹配性證明,強化創新性實質審查。虛構研發項目、混淆非研發活動(如市場調查計入研發)將受嚴懲。2024年全國備案抽查率已升至20%–50%,2025年延續高壓態勢。
高新技術產品(服務)收入:界定標準可能更嚴格,強調核心技術對收入的核心貢獻度,防止“貼牌”或簡單貿易收入計入。
?優化評價指標體系
引入更科學的評價維度:增加對企業創新組織管理水平、科技成果轉化能力、成長性等指標的權重,構建全面的創新能力評價體系。
科技人員認定細化:可能對核心研發人員的學歷背景、專 業領域、社保繳納時長提出更明確要求,弱化學歷單一指標,更關注實際研發能力,或引入對研發團隊結構合理性的評估。
成長性指標權重可能提升:凈利潤、銷售收入增長率等財務指標評分占比或進一步提高從20%提升至25%。專利質量實施分級評價,發明專利評分權重預估從30%提升至45%。
禁止情形:近一年發生重大安全/質量事故、環境違法或列入失信名單的企業不得申報。
?優化流程服務、加強政策協同
簡化流程與材料:在提高標準的同時,利用信息化手段簡化申報流程,減少重復提交材料(例如優化高企認定管理工作網功能、取消地方重復申報入口、取消紙質材料提交要求)。
加強政策銜接:更緊密地與研發費用加計扣除、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、“專精特新”企業培育、首臺(套)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等政策形成協同支持鏈條(體現財政部、工信部聯合政策導向)。
?多部門協同與中介追責
四部門聯合管理:認定流程由工信部牽頭,聯合科技、財政、稅務部門實施交叉核查。
中介連帶責任:對提供虛 假材料的中介機構實施吊銷資質、納入黑名單,審計機構承擔連帶責任。
?強化監督與動態管理
加強認定后監管:預計將深化年度信息報告內容并可能增加報告頻次(或引入關鍵指標年度備案),加大隨機抽查和重 點檢查的力度與覆蓋面(參考稅務“雙隨機、一公開”模式)。
完善退出機制:嚴格撤銷不再符合條件或弄虛作假企業資格的程序,增加處罰力度。
信用體系建設:聯動國 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、科研誠信系統,實施聯合懲戒。
說明:以上修訂內容基于2025年已公開政策信息,最終實施以四部門聯合發布的正式文件為準。當前(2025年8月)各省市仍按原辦法開展認定。
對高企的影響
?認定難度增大
依賴低價值知識產權、研發投入不足、管理不規范、處于傳統技術領域邊緣的企業,認定或重新認定難度提升
?合規成本上升
嚴格的要求增加企業財務、法務、行政管理成本。
?短期陣痛
重新認定企業可能因不滿足新標準暫時失去資格,影響稅收優惠和品牌形象。
?優質企業受益
有硬科技實力、創新體系完善、管理規范的企業,稀 缺性和品牌價值提升,更易獲政策、資本、市場青睞。
?促進新興產業發展
動態調整支持領域,利好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領域的初創和成長型企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