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信部2025年下半年修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,2026年申報高新務必提前準備!
2025-08-16 來自: 西安華企動力科技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:112
一、政策修訂背景與戰略意義
7月28日,全國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傳出重磅消息,將修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,這標志著科技企業資質管理正式從“數量時代”邁向“質量時代”。
2025年7月28日工信部官網發布新聞《2025年全國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負責同志座談會在京召開》。
會議要點之一:修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
在全國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突破46.3萬家之際,高新管理辦法的深度修訂調整將直擊政策異化痛點:
1、歷史成就:自1991年推行以來,通過15%所得稅優惠等激勵措施培育創新主力軍;
2、時代瓶頸:地方政府“唯數量論”引發材料包裝亂象,靜態審核催生中介操縱空間;
3、改革本質:響應“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”號召,從“規模紅利”轉向“質量紅利”,聚焦“真創新、硬科技、強配套”企業。
二、高新管理辦法修訂方向
現行高企認定標準中,研發投入占比、科技人員比例等指標已實行十年。5月份高技司已經組織全國36家高企認定機構開會,預計年底將發布新修訂版。修訂后的高新管理辦法預計呈現三大趨勢:一是從"規模導向"轉向"質量導向",可能引入單位產值研發投入強度等新指標;二是強化知識產權與產業化關聯度考核,避免"專利堆砌"現象;三是建立動態調整機制,對人工智能、量子信息等戰略領域實施差異化評價。這種轉變將倒逼企業從"拼數量"轉向"拼質量",推動真正具備全 球競爭力的創新主體涌現。
預計《高新認定修訂》針對方向:
1、修訂方向劍指三類亂象:突擊購買專利充數、研發費用歸集不實、成果轉化缺乏市場驗證。
2、可能爭議點:實用新型專利權重降低、分項目輔助賬審計要求,將大幅提高企業合規成本,但長期看有利于“技術硬核”企業脫穎而出。
三、新舊政策下企業影響對比
四、企業需提前籌劃準備
1、知識產權戰略布局要前置:提前布局發明專利(Ⅰ類),避免突擊申請;建立知識產權管理體系,確保技術成果與研發項目匹配。
預測會強調知識產權需對核心產品起技術支撐作用,重 點評估專利質量與產業化效益。
2、財務合規是未來剛性標準:使用專項財務軟件管理研發費用,留存研發項目全周期記錄(立項書、過程研發記錄佐證、驗收報告等);確保審計報告、納稅申報表數據一致。
3、精 準聚焦扶持政策賽道:主導產品需切入制造業核心基礎零部件、關鍵軟件等“四基”領域,或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十大重 點產業。技術指標預留10%-15%冗余空間。
4、研發人員定義革新:弱化學歷要求,聚焦實際研發能力,允許以技術成果證明替代。
五、風險規避注意事項
1、政策跟蹤風險:密切關注政策細則動態調整領域清單,人工智能、生物醫藥可能新增,部分傳統行業可能退出。
2、財務暴雷風險:研發費用占比需按月監測,防止突擊記賬被稽查。
3、知識產權陷阱:拒絕“打包式”專利代理服務,確保每項專利對應核心技術產品;實用新型專利占比≤30%(新規可能限制低價值專利數量)。
4、產業鏈定位誤區:配套證明需真實交易(如合同+發票),避免關聯企業虛構交易。
結語:質量紅利時代的決勝法則。
此次修訂標志著高新政策從“規模驅動”轉向“創新密度競爭”。企業需以技術攻堅、產業鏈深度綁定、財務健康度為三重錨點:
1、傳統企業向產業鏈核心環節轉型(如代工→核心部件研發);
2、新興企業加速占位人工智能、量子技術等賽道;
3、嚴守紅線:只有真創新,才能贏得新質生產力時代的政策紅利。